2023-04-11 08:13:45
01
人格独立,是每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理应努力达到的状态。
有些年轻人还不到30岁,就懂得用理性的角度分析自己,学着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变错误的思想,从而达到人格的独立和成熟。
有很多老一辈的人活得浑浑噩噩,从不思考人生,成熟程度反而不如自己的孩子。
小明(化名)就非常讨厌母亲不成熟的思想和行为,他的婚姻都被母亲闹散了。
02
小明这孩子,从小就非常理智,他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远超同龄的其他小孩。
当时,小学老师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对小明大加赞赏,但他母亲压根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毕竟小明的母亲也只是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从不知道什么叫“逻辑思维能力”。
小明的母亲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工农家庭,在那个年代,母亲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去上学,但是她性格调皮,再加上家里穷,就只读到小学毕业。
本来她父母想让她继续读初中的,可是她自己不愿意上学了,想跟着父母种地。
小明的外公外婆有一块地,他们平时白天轮流去工厂里打杂,给人看大门、扫地,另一个人就在家里种地。实在是因为祖上穷,没有更好的发展方向了。
小明的母亲显然不是读书的料,就跟着父母混日子,等她长大结了婚,生了小明,基本上和村里那些不识字的妇女没什么区别。
按理说,小明也不该期望母亲能多么思想成熟、跟得上时代。
但农村妇女也是有智慧的。
以前不识字的女人多了,在一起闲聊,也能懂得一些人生道理。
从别人的故事里、从一些过去的传说里,以及从眼下的各种新奇消息里,她们也能认识到一些新鲜的东西,从而拓宽眼界。
有的邻居阿姨就很喜欢听子女跟她教新鲜的东西,她还学会了用智能手机。
相比较而言,小明的母亲就很浑浑噩噩,不愿意学任何东西,后来还是因为村里没有了卖菜的,大家都用手机订菜,小明的母亲才不情不愿地学会了用手机。
因此,这样的一位母亲成了婆婆,她对待儿媳的方式也可想而知了。
——她做婆婆、欺负儿媳的这些行为,也全都是从邻居和亲戚嘴里听来的,毕竟婆婆斗儿媳这种故事在文化程度低的地方普遍流传,并且能得到深度共鸣。
小明的母亲从见到准儿媳的第一面起,就寻思着怎么欺负她了。
当然,她并没有表现出来,让准儿媳顺利地和儿子结了婚。
小明的母亲认为,儿媳进了自家的门,才是好好调教她的时候。于是儿子结婚才3个月,母亲就吵着闹着要搬进儿子家里住,说让儿子给她养老。
小明非常无奈,他自己辛辛苦苦读书、工作,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得到了今天的好生活。
现在又娶了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怎么母亲偏偏要来给自己使绊子呢?
小明知道母亲思想愚昧、不知进取,但他不知道母亲的想法能奇葩到什么地步。
他私下里问过母亲对妻子是否满意,母亲说“这姑娘看上去挺好的”,可她就是要欺负人家,没有理由!
小明拒绝让母亲搬进来,为了夫妻和谐,他绝不能退让。
母亲第一次闹事没能成功,就天天催生。
小明非常无奈,又私下里去问母亲:“妈,您到底对您儿媳有什么意见,您说出来,我们也能改!您别没事找事行吗?”
母亲说:“你懂什么,哪有婆婆不教训儿媳的道理?必须得这样做,不然会出问题!”
小明郁闷了,知道无法和母亲沟通,只能敬而远之。
但是母亲年老体衰,父亲也早早过世了,小明又不能把母亲丢下不管。只能自己一个人常常去看望母亲,母亲因为儿媳不来看她,经常生气。
在结婚2年后,小明和妻子有了一个儿子,这时母亲再一次闹了起来,在儿媳坐月子的时候硬是住进了儿子家。她打定主意,知道儿媳这时候身体弱,不能把自己赶出去,儿子又孝顺她,所以她是有备而来,专门为了教训儿媳来的。
果不其然,母亲住进来之后就天天找事,儿媳还在坐月子呢,她就骂儿媳是“懒鬼”。
儿媳想要下床锻炼一下,做婆婆的就骂她“乱跑、想去养汉子”;儿媳想要吃点什么有营养的补品,婆婆就说“你配吗”……像这样的糟心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
儿媳实在是受不了这种打击,她还在月子期间呢,身心憔悴,被婆婆整的情绪抑郁。
儿媳愤怒极了,终于忍无可忍,把嘟嘟囔囔骂人的婆婆往家门外推搡。
但是婆婆是种过地的,别看她是个老太太,手里的劲儿却非常大,反而一把就将儿媳推倒在地上,她还踹了儿媳两脚,骂骂咧咧地。
小明下班回来,看见妻子头发散乱、大喊大叫地崩溃模样,大吃一惊,母亲还在旁边骂人。
儿媳情绪彻底崩溃了,当天就要和小明离婚。
小明也崩溃了,对母亲说:“妈,你非要来同住,来了又非要闹腾,看你把我的家都闹散了!现在你满意了吗?”
母亲压根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还在那嘟囔。但儿媳已经打定主意离婚了,很快就带着年幼的儿子离开了小明。小明痛苦万分,很久都不和母亲说话。
03
其实,老一辈人思想上的问题,多源于时代的局限性。
但年轻人是读了书的、有文化基础,多半不会思想如此愚昧。当然,也有一些高才生,思想还不如农村妇女先进,这也是受周围环境影响导致。
子女遇到这样的父母,首要做的,就是先确保自己做到独立。
一:原生家庭糟糕,子女优先考虑脱离环境
原生家庭的糟糕,通常是子女无法改变的,因为这类父母通常会很固执。
能把一个家庭变得糟糕、让子女成长经历很糟糕的父母,往往具有一些很奇葩的性格特点。
比如一言堂、偏执、易怒、自私,他们很可能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差,言语通常尖酸刻薄,带有非常强的时代局限性,把听来的糟粕言论奉为圭臬。
其实,他们的核心想法就是自私,只要是有利于自己的奇葩言论,就会得到他们的认可。
子女通常无法改变这样的父母,即使有的子女做出轻生行为,父母依旧把错归咎于子女,而不会反思自己。
所以,与这样的父母较真不值得,是浪费生命、浪费金钱的做法。
优先考虑如何脱离原生家庭、离开糟糕的环境,才是年轻人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逼迫父母变成熟,不是子女的责任
子女对父母,毕竟是有一份纯真的爱和依赖的,有很多人会逼迫父母做出改变。
但在这样的正面较量中,子女往往会一次次地受伤、一次次地失望。
毕竟,不成熟的父母本身思想就是幼稚的、固执的、狭隘的。他们身为父母,牢牢把控着家庭的话语权,在他们眼里,子女没有资格给他们提意见。
即便他们妥协了,也可能是看在钱的分上,考虑养老问题,而表面配合。
所以,逼迫父母变得成熟、跟上时代,永远不是子女必须的责任。
如果希望父母有所改变,子女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父母看到子女已经彻底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变得更优秀了,他们才会真的“认输”。
用行动来告诉父母:你们不服不行。
这样才有改变的契机,言语的规劝,总是薄弱无力的,金钱的诱导,也容易让事情变得不纯粹。只有子女自己变强,才具有综合说服力。
文/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