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2 20:18:00
当下的氛围里,聊其他话题都显得不合时宜,但她姐还是觉得有件事不该翻篇——
事情发生在一周前的端午节。
今年人们没有在粽子甜咸之争上吵上天,却因为另一件事——“女人到底能不能上龙舟”争得你死我活。
起因是,佛山九江一女子因登上龙舟拍视频遭到网暴,因为传统文化里“女性不能上龙舟,现在整条船都废了”。
甚至有网友上报到有关部门,要求该女子承担刑事责任。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件事瞬间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
坚定认为女性不能上龙舟的网友措辞间是藏不住的愤怒:
这下等着被骂吧
龙头你一个女的也敢坐,这已经不是无知的问题了
请到派出所自首,商量赔偿事宜
也有网友大感诧异:
“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推崇这些裹小脚的封建糟粕。”
”昨天香港的龙舟比赛,女孩子坐龙舟头敲鼓呢!”
但依然有很多网友认为“这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应该遵守的文化传统习俗”。
这样的争论,她姐可太熟悉了,感觉互联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轮。
前段时间爆出过“剧组女性坐器材箱不吉利”的讨论,几年前“外嫁女不能在娘家过年”上过热搜,再早一点还有“某农村不让女人上桌吃饭”的习俗……
似乎传统文化总是一不小心就跟“男女平等”的基本共识撞车。
有时候真希望谁能唠唠明白,一劳永逸解决此类争端。
薛定谔的「女性不能上龙舟」
很多人佐证说广东确实有女性不能上传统龙舟的习俗。
按照民俗说法,女性可能会冲撞船上的神灵,这并非歧视女性。
但也有更多网友开启十级阴阳吐槽:
“女人连神舟都能上,凭什么不让上龙舟?”
“划龙舟时说女人不吉利,为什么出海又要拜妈祖?”
“方舟终于造好了,神催促诺亚夫妇上船。诺亚脸色大变‘不行,女的不能上船’人类,卒。”
有律师建议女子反告船家,以盈利为目的的龙舟,唯独不许女性登船,违背了宪法和民法典中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
即便遭遇诸多吐槽,九江龙舟协会的负责人依然捍卫“妇女不能登龙舟”的习俗,并且称以后要加大宣传力度。
因为事情在网上越传越开,骂声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网友开始认真跟所谓的“传统”较劲——考据龙舟的历史文化传统。
有人晒出画有女子龙舟队的古画。
有人考据划龙舟的起源,相传最早从唐朝开始,起源于战时女性为前线运送物资,所以真论传统,女人划龙舟才是传统。
在唐朝,划龙舟是女性的日常娱乐项目。
论文《唐代女性体育活动研究》
考古学家还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大使厅发掘出“武则天划龙舟”的壁画。
《聊斋志异·晚霞》里也描述过女子登舟表演的盛大端午庆典。
所以到底应该依照哪个朝代的传统文化,来界定女人能不能登上龙舟呢?
到了现代的竞技龙舟比赛,就更不存在不许女性上船的规定了。
福州连潘村女子龙舟队成立于2003年,成立之初就是为了打破“女子不能登龙舟”的民间禁忌。
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当时中国女子龙舟队一骑绝尘,夺得三项冠军。
今年世界龙舟联赛,来自佛山九江的女子龙舟队一举获得两项冠军。
自队伍成立至今,九江女子龙舟队共获得超过400枚奖牌。
也不知道为什么,同样在佛山九江的传统龙舟还在高喊“女人散开”,甚至往没听懂的女性所在的位置扔水瓶。
“女性上龙舟有悖传统”并不是个例。
恰恰相反的是,这仿佛是女性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缩影——
我们总是呼喊“妇女早就能顶半边天”。
但实际生活中呢?
女性却总要面临大大小小的仅因性别造成的不便。
把偏见当传统的「女性不能」
如果有留意,就会发现这些“不便”无处不在。
但因为不能明目张胆歧视女性,所以他们巧立各种名目来让女人闭嘴。
有的冠以保护之名。
“这个活儿很脏很累,为了保护女性,该职业限男。”
有的则披着传统的皮。
“这是当地习俗,外嫁女无权分红。”
“生理期不吉利,女摄影师被退单。”
之前讨论“剧组不许女性坐器材箱子”时,网上爆出过大量类似的荒谬习俗:
“女性不能进隧道,会触犯山神。硬要进的话需要放鞭炮去晦气。”
“女人不能下矿,阴气重,女人下去了男矿工就不乐意下了。”
“农村下葬不让女人去,阴气太盛对死者有伤害。”
“女人不能进祠堂,触怒了祖先是大忌。”
“经期不能去拜佛,玷污了佛祖遭报应。”
“女记者不能跟男足一起坐大巴,因为女人在车上队伍会输球。”
这些五花八门的“女性不能参与其中还要乖乖闭嘴的”民间习俗,共享同一套逻辑。
很多都可以追溯到「月经禁忌」上来——
为什么不让女的去→因为女的阴气重→天生万物阴阳调和,凭什么男为阳全是好的,女为阴有诸多禁忌→因为女的来月经,晦气。
一个看似“完美”的逻辑闭环。
尼泊尔,月事棚
月经禁忌并非东方独有,事实上全世界都有相似的表述,早在古罗马时期,普林尼在《自然史》里说:
“接触了它,鲜葡萄酒变酸,田地变贫瘠,种子会干瘪,果实会坠落,钢刀的刃变钝,象牙的光会暗淡,蜂群会死去……”
这哪里是在描述生理现象,简直像在歌颂一位强大的复仇女神。
请仔细盘一下逻辑,如果神灵无所不能,佛祖大慈大悲,为什么唯独避讳月经?
答案只可能是,神并不害怕月经,害怕月经的是创造宗教、制定习俗的人。
月经谣言之“癔症”
人们很容易把一些争论简单地归咎于文化传统、民间风俗、历史遗留问题,不再往前一步,探究传统背后的成因。
要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悬在半空中、一成不变的文化。
所谓的文化传统,都一定会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氛围相依存。
月经禁忌,因为早期父权制的掌权者一面要把女性视作能够进行生育劳动的生产资料,另一面又并不了解女性月经这一生理现象而心生畏惧。
所以他们把月经视作不洁、诅咒,通过对它避而不谈,形成羞耻文化,进而达到统治目的。
印度电影《护垫侠》
而由“月经羞耻”衍生出来的“女性不能”同理,这一系列的传统习俗都脱胎于一个厌女的社会氛围。
不然为什么这些看似中立、绝非歧视的民间习俗,恰好都能达到相似的目的:
禁止女性进入公共领域,将女性排除出职场之外,否认女性获取财产和权利的合法性。
以前不许女性唱京剧,旦角也是男人反串。
徐克《刀马旦》叶倩文饰演偷偷唱京剧的白妞
后来京剧盛行,朝廷管不过来,女旦越来越多,又有了戏班不许女子坐衣箱、旦角不许用朱笔等忌讳。
这些所谓老祖宗传下来的梨园规矩,有的不过几十年历史,有的其实是老北京抖音博主以讹传讹,而且传统也在不断流变之中,慈禧太后就曾凭一己之力破过规矩。
博主@樊百乐
可见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更有生命力的文化永远是随着时代进步、动态发展的。
这样一想,她姐甚至觉得女性应该轻松一点,放下历史包袱,不必事事都追根穷源。
女人历史上能登龙舟很好,不能又何妨。
我们不需要回到历史里找寻女性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的合理性。
毕竟我们面对的历史书,总的来说是由男人书写的历史。
它困住女人的脚,把缠足视作美德;
它创造贞节牌坊,切割女性身体还说成宗教礼仪(割礼)。
它唾弃不服管教的女人,骂她们是妖女、毒妇、女巫;
它唯一推崇的女性范本,是三从四德和贤妻良母。
执意要追本溯源,只会迎头碰上更多隐藏在传统里的厌女规训。
去开天辟地,不与闲人论输赢
大家还记得那个伟大的长丰性别实验吗?
里面有一个细节我记了很久,长丰的创新村里还留有一些看似微小却坚固的风俗,比如女孩不能上坟,比如老人去世必须由儿子顶棺,如果没有儿子,则找家族里其他年轻男丁。
有一家父亲去世了,家里只有两个女儿,女儿执意想为父亲顶棺,家族里的亲戚们不同意,闹得天翻地覆。
但最后还是做下来了,村干部守在她们家里,让女儿完成了她想做的所有的事。
这个实验的主要负责人,当时长丰县计生委副主任龚存兵说:
“也许这次做完,一百年都没人做同样的事。
但这就是一个星星之火,一百年如果还有人想做,可以把我们搬出来,我们已经做过了。”
他赞叹那位坚持要给父亲顶棺的女孩:
“这是破除了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多么勇敢,多么值得感动。原来所有女性骨子里都厌恶这种不平等,而争取平等的意愿原来是那么强烈。”
长丰性别平等宣传画
我在想也许这就是面对那些“女性不能”的传统文化的解扣——
不再解释,不再追溯,不再争辩。
去做,坚定地往前走。
背着斯坦尼康到处跑的女摄影师邓璐,最开始一碰装备就被机员狠狠训斥:“放下!这不是你们娘们儿能动的东西。”
但邓璐不信邪,她照样碰然后赔笑脸:“您就当我是二百五,怎么使唤都行。”
拍出佳作《爱情神话》的邵艺辉导演也被问到过“摄影箱迷思”。
邵艺辉很高兴有人问,而且觉得这应该写下来,让其他剧组看见:
“剧组女性成员很多,我们会一起坐在摄影箱上,结果我们坐也坐了,没遇见倒霉事儿啊。”
隧道工程师严金秀在2016年要带外国专家去山东某隧道参观,被以性别为由拦了下来。
严金秀决定讲一个故事,用魔法打败魔法:
“隧道的保护神芭芭拉可是女神,你不让女性进去,怎么保护你呢!”
古代奥林匹克不允许妇女参加,不仅不许加入,连观看都不行。因为体育的保护神赫拉克勒斯认为,女性出现在竞技场上会使勇士意志减弱,遭受失败。
后来伊利斯国王的女儿,希波达米亚公主举办了女子奥林匹克,号召全雅典的女性都来为运动的权利抗争。
现代体育也有过不许女人跑马拉松的黑历史,因为“这会导致女性胸部长毛,破坏子宫”。
十九岁的凯瑟琳·斯维茨用中性化名获得了号码牌,在被无数男人撕扯的情况下,坚持跑完了全程。
她说:“就算爬,我也要爬完全程,我就想证明女人可以跑完马拉松。”
冷战时期NASA在航空事业上疯狂军事竞备,但从未考虑女太空人,因为“她们会因结婚而浪费一大笔钱”。
一帮不信邪的女人组织女宇航员计划,训练出身体机能、心理测试、感官丧失……全都超越男性的13名女太空人,被称为「水星十三」。
虽然最终水星十三没能登上太空,但最高听证会上那句诘问——“我不理解为什么外太空要变成只对男性开放的俱乐部”——将永远载入历史。
纪录片《水星13人》
还有一些吊诡的事实。
产婆是古代女性能从事的为数不多的职业,但一旦进入现代医学,包括产科在内的所有医学领域完全被男性占领,第一个女医生出现在一个半世纪之后。
尽管在家庭内部往往是女性做饭,但当厨师成为一门职业后又再次被男性垄断,因为法餐之父认为,好厨师必须军队化管理。
不过,这一个又一个把女性拒之门外的男孩俱乐部,还是无法阻挡伊丽莎白·布莱克维尔成为第一个现代女医生,茱莉亚·切尔德成为驰名全世界的西餐祖母。
茱莉亚传记片《朱莉与朱莉娅》
虽然我们活在一个女太空员、女医生、女厨师依然远远不够多的世界。
学者戴锦华曾给过我们当头棒喝。
她说迄今为止,历史就是his-tory,文化是男性的文化,这是基本的现实。
这两天的热搜,让每个你我都看到了——
保持沉默,保护好自己,并不会等来一个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peace结局。
是时候放弃那一套了。
不必在男性史里认祖归宗了,我们应该开始书写女性的历史。
把女性从帝王传记的尘埃里拉回到公众视野。
把每个弱者的个体的抗争联结成史诗。
即便这是一条更难的路。
但是时候创造新的历史,新的叙事,蹚出一条真正的女性成长的通道了。
点个「在看」,别再后退。她刊
他又用拳头和「传统」,捂住女人的嘴